中国INTERNET诞生记

企业动态
1993年,中国第一条64K专线接通了国际电脑网络(INTERNET),眼下许多中国人尚不知道INTERNET为何物,它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高度的评说,因此用詹天佑和铁路来打个比方,便于理解。

本世纪初,詹天佑先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条铁路,这件事对我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无须解释。1993年,中国第一条64K专线接通了国际电脑网络(INTERNET),眼下许多中国人尚不知道INTERNET为何物,它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高度的评说,因此用詹天佑和铁路来打个比方,便于理解。

中国的第一条电脑国际通讯专线,是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接通的。该所的研究员许榕生博士,直接参与了全过程。这篇访谈,将使读者对中国INTERNET 的诞生和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基本清楚的认识。

软件背来背去的笑话必须结束

1988年,中国留美博士许榕生,从美国加州大学回国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实验,他有一个理想:就是把西方国家电脑网络中的最新资讯,通过联网接到中国来。

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许榕生博士的理想只能说是一个梦。他为了这个理想奋斗不懈奔赴鼓动数年如一日,终于凭着中国知识份子的那种特有的韧劲儿,在高能物理创建了中国第一条INTERNET通路。

许榕生回国时,为高能物理背回来许多科研软件。中国的电脑网络落后,所以在软件方面也相应落伍。"过去中国需要软件时,只能派人去背,说出来让外国人笑话"。他说到此,眼圈不禁湿润了。

 "我原是搞高能物理的。高能物理研究是国际尖端科学,不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单独可以完成的。那么西方国家的资讯联络效果好,研究是互相协作的。中国人传统上有排外心理,但当时的情况己经很清楚,中国再不搞资讯公路,将来的落伍局面是灾难性的。

 "我回国前后,美国高能物理界正好遭遇了一次大挫折。设在德克萨斯的一项高能物理工程SSC(SUPERCONDUCTOR SUPER CLIDER)下马了。很多科学家和教授因此而失去了课题研究,这时我建议一些美国科学家,何不到中国继续研究?"

 他的建议很快有了回响,斯坦福大学教授瓦特、托基(WATER TOKI)决定,带一批美国学者来中国进行高能物理的研究。因为中国的高能物理事业是国家支持的,硬件方面不差,可以同斯坦福的某些实验条件相比美。

中美两国每年十月开一次高能物理合作会议,过去会上都是谈中国去美国研修,这次别开生面,讨论来中国研修,美国人提交了接通电脑国际网络的问题,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电脑接轨国际的建议,作为合作的条件之一。

一波三析光阴五载方有效

美国人提出了这个建议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当时中国只能通过低速的国际长途电话线,来调用国外的电脑资料,不仅困难,而且费用昂贵。搞尖端研究要每天24小时与世界各地的同行沟通进展来解决难题,必须将自己的电脑接通国际电脑网络。

此时,著名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也来了,他同中国领导人的关系很好,承若说有困难他一定出面解决。

美国科学家提出租用64K专线开设结点的方案,每月开销是7000美元,按照合作惯例费用一家一半,而打国际长途的费用可能打到15万美元,也就是说电脑网络可以节省20倍的费用。

由于此事在当时高度敏感,又逢1989年政治上的缘故,事情无法进展下去了。结果一拖就是两年。

"1991年,我又去了美国,把高能物理所的研究结果用软盘背到美国,麻烦不说,许多东西过时没法及时修改。合作双方无法保持同步,又一次提出了接通INTERNET的问题。"

 当年十月的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瓦特.托基是美言的发言人。他再次提出了中国进入INTERNET的合作报告,该报告后来成为两国间谈判的基础。许榕生指出,托基教授对中国是有功劳的,历史都应该记上一笔。 托基教授为中国的INETRNET作了巨大的努力。他把与中国电脑联网的报告寄给了十几个全球顶尖的科学家,让他们签名支持。其中大部分都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丁肇中教授。这批科学家签了名后,通过美国能源部高级顾问潘诺夫斯基(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递交美国政府,相信这封信对美国政府做出决定起了很大作用。

于是又要面对下一个问题,因为当时即使在高能所这样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单位,对INTERNET也缺乏了解。人们认为电脑联网要那么多钱干吗?但是高能所领导毕竟还是落实了一些,逐步过渡费用问题。

 高能所计算中心立刻找到邮电部,他们没有搞过,也想试试。美方请来美国电报与电话公司(AT&T),过去只有美国、日本的公司在北京租用过数据通讯专用线路。中国自己搞国际数字专线还是第一次,碰到了一系列的问题,结果一搞就是18个月!

 国际专线通过北京三元桥的国际通信局租用卫星,直通美国旧金山市,然后通过电缆连通斯坦福大学。在中国这边,三元桥那儿接通821局,然后一条街一条街地检查线路,这样就搞了18个月。同时美国商业部当时限制路由器(ROUTER)出口中国,美国科学家到斯坦福加速器中心借了一个。当大家的信心快没有了的时候,有一天INTERNET突然通了,当时是93年的三月。

突破美国政府阻力全面接轨

但是问题到此尚未解决。中国这边庆祝会还没开,美国政府第二天就知道了消息,立刻通知有关单位关掉通往中国的线路。理由可想而知,虽然冷战结束了,但是还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入INTERNET。

美国政府担忧中国从INTERNET上面大量拿来走美国的资讯和科技情报,好在参与合作计划的40多个美国科学家向美国政府解释。一周以后,美国政府软化了立场,同意有控制地对中国开放INTERNET。

他们发来了一些文件,对网络安全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中国专线只能进入能源科学网,同时不得散布病毒,不得用于军事和商业目的,中国方面必须签了字才能使用,中国方面同意了美方的规定,也没有对美国提出相对的要求。

许多美国科学家要求美国政府取消对中国的限制,但是真正的突破是美国加州国会议员布郎来高能所演讲的时候。提问时,高能所的郝忻女士用流利的英文向布朗发问,为什么美国不让中国进INTERNET?措辞相当尖锐,在场的中国官员都出了一身冷汗。布朗表示不了解具体情况,许诺回国后解决这个问题,玉成好事。

过了不久,国务委员宋健到美国访问,才正式解决了问题。1994年2月,中美双方研讨技术问题,3月获得批准。是年4月,中国专线正式全面进入INTERNET,中国政府也正式批准INTERNET与中国的连通。中国的网络域名CN也确定下来。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NTERNET的电脑网络与国际网络连通,迈出了中国的电脑与世界上其他数百万台电脑共享软件、硬件、信息和服务资源的第一步。中国各地的一千多名科学家是这个新生事物的第一批使用者。高能所也因此造就了一批颇有素养的INTERNET技术队伍,他们提供了中国第一台WWW服务器,开辟了中国与海外的信息窗口……95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高能物理大会,第一次通过电脑网络向全世界播放实况。

继高能所之后的两年中,中国的INTERNET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科学院网络中心开通第二条64K专线,不久,国家教委在清华的教委网(CERNET)开能了一条128K专线。北京化工大学在日本公司的帮助下也建立了一条64K专线。(注:邮电部、电子部随后开通了商业网。)

要维持一条国际通讯专线并不容易。许榕生博士说,没有许多单位和领导的支持,高能所的专线很难有今天的局面。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与美国的科学家沟通,其中有不少学部委员,他们成了INTERNET的主要基础用户。

基金会计划局副局长郭师曾对INTERNET的重要性十分清楚,她拉了一个一千名中国顶尖科学家的名单,并同意出资赞助,接通一千人的拨号用户需要30条电话线,才能保持用户的连通,计划局一次就给了高能所计算中心30万元的经费,开通了科学家的终端用户。更重要支持的是,这些学部委员在中国的各种政府机构里都有发言权,网络的重要性他们就经常出来讲,因此不但保证了这条专线畅通无阻,而且还在各种国务会议上提出有关建议,加快了中国INTERNET的发展。

CNINA-WINDOW在美国展开竞争

为了解决中国大陆传输线路容量不够造成的交通堵塞问题,许榕生博士和美国"China-Window Inc"还分别在中美两国建立了"Mirror Site"(镜像)服务器,使国外用户可以利用美国电脑网络的速度优势,访问这个WWW节点。(http://china-window.com

China-Window服务器致力将中国改革开放的商业信息传送给全世界。国家信息中心、旅游局、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及上海信息中心在这个节点上设立了专栏,平均每天有4000人次访问,而且这个数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着。(注:至1998年是每天30万人次)

China-Window Inc 的总裁,(DOUGLAS LIN)教授称这是信息时代出现的第二次工业大革命对中国的社会的猛烈冲击,中美双方的办公室每天均收到频繁的电话询问与探访。

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许榕生教授正在组办中国INTERNET的培训中心,同时筹办"INTERNET世界"中文INTERNET杂志,他热诚表示这项事业期待着广大海外有志者来共同携手推进。

(后记:许榕生博士近年继续为中国的Internet事业作出新的贡献。1995年被推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络工作组中国代表成员;从1996年至1997年调任国务院信息办工作一年,对中国的信息管理、网络安全和资费标准提出了积极建议;1997至1998年负责中国科学院应用研究与发展重大项目中的重点课题-网络安全与系统安全问题中的《黑客入侵防范软件》研制,该课题通过了中科院的鉴定,正在国内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中国之窗》(China-Window)网站栏目已成为国际上对中国进行了解的重要窗口,并在电子商务方面做了许多成功的尝试。)

【编辑推荐】

  1. 田溯宁和丁健把Internet带回家
  2. 1.1.1 Internet概述
  3. 6.3.3 跨越Internet的路由选择
责任编辑:张攀 来源: 中国之窗
相关推荐

2012-12-07 10:52:29

2010-11-10 09:11:37

Windows Pho

2012-02-27 09:20:43

Julia编程语言

2021-06-02 08:19:05

Web性能HTML

2021-01-12 09:42:05

鸿蒙HarmonyOSPage Abilit

2012-07-06 10:19:07

HTML5

2012-03-19 09:14:26

2022-06-17 15:54:31

自动化数字员工

2014-11-24 09:23:22

华为数据中心

2013-03-21 19:58:10

ASC13亚洲大学生超

2016-09-26 15:40:52

2015-09-28 17:22:44

浪潮

2011-06-27 08:57:23

JavaScript

2015-01-30 17:18:26

捕鱼3樊少强Testin崩溃大师

2018-04-10 11:34:30

华为云生态大会

2011-03-22 18:52:56

IE9微软中国

2023-04-02 18:30:16

2014-01-03 09:26:19

100G主干网

2019-08-26 09:42:51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

2019-04-03 15:46:55

中国编程语言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